盛夏季节长宏网配资,天气炎热,头发长了闷得慌。这天,我去超市购物后走到休闲处小憩,见一位年迈的老者正坐在椅子上理发。不一会儿,他理完发站起来,友善地招呼我接着理。给他理发的女同志也微笑着说:“我是志愿者,义务理发。”我爱面子,本不愿在外面理发,也怕她理不好难看,但盛情难却,最后还是坐下来。
这位女理发师五六十岁年纪,一身黑色衣裤,身材挺拔,眼睛明亮,看上去挺干练。她手持推子动作娴熟,平稳顺滑地扫过头发,很快便令我感觉到其手艺不错。我与她聊了几句,得知她是社区志愿者,已为群众义务理发十几年。她细致地为我剪短、整形、去薄,一道道工序毫不含糊。理完发后,她拿出小镜子让我自己照照,果然很有层次,发型很好,我不由感到一身的清凉轻松。我夸她理发技术高、精神可嘉,她笑笑说:“我就爱好理发,退休没事当玩儿呗。”这可“玩儿”出了很高的精神境界,所谓“送人玫瑰,手有余香”,值得赞赏。
由此,想到六十多年前看过的老电影《女理发师》,由著名演员王丹凤主演。此剧主要表现新社会妇女解放,当上罕见的女理发师的故事。影片女主角用冬瓜当道具苦练剃头技艺的镜头,至今仍深刻地印在我的脑海里。
上世纪70年代末,我在上海结婚,专门去理发店理发,巧遇沪上的女理发师。她很年轻,皮肤白净,十指纤细,动作轻柔,讲话也是轻声细语的。我坐在转椅上,她轻松地转动椅子,仔细地为我理发、刮须长宏网配资,最后喷摩丝定型。走在路上,那黑亮高翘的发型煞是招摇,让我都有些不好意思了。
展开剩余55%理发这事,说大不大、说小不小,头发短了不行,太长了碍事,甚至被戏称为“头上的功夫”“头等大事”。“理发”一词最早见于《晋书·谢安传》:“ 温后诣安,值其理发。”唐人孟郊在《长安羁旅行》诗中写道:“十日一理发,每梳飞旅尘。”那时,理发主要是指梳理清洁头发。至宋代,理发业已较发达,有了专造理发工具的作坊,对理发师有文雅的称呼叫“待诏”。明代时,理发业已有统一规范《净发须知》,收录在《永乐大典》中。
1943年,扬州帮理发师来津创办“南京理发店”,高档、高端、技术好,在华北地区首屈一指。时至今日,它已是著名的天津老字号了。小时候,胡同里也常见有理发师傅背着工具箱,手中划着两片音叉,发出金属的鸣响,走街串巷招揽理发生意……
王静波大爷义务上门理发
退休后,他有一次路过附近建筑工地的工棚,看到一些农民工蓬头垢面的,就买来成套理发工具义务去给他们理发,一直坚持到工程竣工。那些农民工都称他是“天津的大好人”。
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后,数百名灾区学生转到天津的学校上学。王静波得知这些孩子长期住校,理发有困难,立即带领志愿者理发小分队的六名队友来到学校,义务为学生们理发。此后三年,无论风吹雨打,他都定期去为学生服务,边理发边讲些生活卫生知识,孩子们都亲昵地叫他“理发师爷爷”。
正是因为有无数像王静波和女理发师这样的乐于奉献者,我们的社会才多了份人性的关怀,多了份爱的温馨和力量长宏网配资,生活才越过越美好。(许新复)
发布于:北京市创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